2007年11月21日晚,初冬的阳江冷风习习。夜色中,市民谁也不知道,一场针对涉黑团伙的抓捕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当晚参加抓捕行动的公安民警和武警战士就达300多名,整个过程不费一枪一弹,就将横行阳江的两名‘黑老大’许建强、林国钦为首的涉黑团伙一举抓获。”一名参与当年抓捕行动的专案组民警,对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事实上,这次“天降神兵”般的行动,警方已经秘密谋划三年。2004年,市委市政府就先后多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水泥、海鲜销售和液化气、鹅苗价格等问题,批示公安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并多次向省有关领导作专题汇报。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厅领导对该案高度重视,多次批示尽快打掉涉黑集团。
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统一部署,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打击许建强、林国钦涉黑组织摆上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提出“长期经营、削其手足、压缩空间、适时打击”的总体打击思路。
为加强案件侦破工作,2006年3月26日,市公安局秘密成立“3·26”专案核心小组,侦查工作从个案转入对该涉黑集团犯罪的全面侦控。经过一年多的缜密侦查,专案组掌握了重要线索,具备了收网条件。
2007年11月21日晚上7时30分许,300多名全副武装的公安民警和武警战士,神兵天降般包围了市区东风二路的海陆空四季火锅城,将横行阳江十余年的两名“黑老大”林国钦、许建强一举抓获。
许、林落网后,警方又在全市多个目标地点实行了同步抓捕,共抓获该组织的首要分子、骨干及团伙成员45名,通过搜查该组织的窝点、藏匿罪证的场所、经营的公司,缴获军用手枪和仿制手枪共8支、子弹40发,扣押了一批作案工具和书证物证。
上图:抓捕现场对嫌疑人进行身份核对。(资料图片)
审判 开庭35天,判决书超过60万字
“‘3·26’专案涉案人数之多,案情之复杂,庭审时间之长,在我市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审理该案的市中院专案组组长、审判长说。采访当天,她还找出了当时的《案件审理报告》,分上下两册,上册685页,下册644页,逾103万字。
2009年4月24日,对许建强、林国钦为首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市检察院正式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6月16日,市中院开始公开开庭审理。
这场庭审持续了45天,开庭工作日达35天,全案证据卷宗达600多册,庭审记录接近140万字,判决书超过60万字。“审理工作的繁杂,过程的辛苦,合议庭每位工作人员都记忆深刻。”主审法官回忆,当时参加诉讼的控辩双方人数超过了120人,双方争议激烈,事实与证据复杂,要一件事不漏、一被告人不漏地主持讯问、发问、审问和相互之间举证质证,充分保证案件审理程序的合法性,保障当事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12月3日,市中院对“锤头笠”许建强、“卤味钦”林国钦等43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进行了一审宣判:判处许建强、李建定死刑,判处林国钦、林月允死缓,判处蓝忠明、冯亨无期徒刑。许建强、林国钦还分别被处以3.1亿元和3.25亿元的罚金。
一审宣判后,许建强、林国钦等30名被告人及2个被告单位以不构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量刑过重等为由,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10年10月22日上午9时30分,可以容纳300余人的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座无虚席,省高院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阳江黑社会性质犯罪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驳回许建强、林国钦上诉,维持阳江中级法院判处二人死刑、死缓判决。
法槌声响起,标志着两个横行阳江十几年的黑社会彻底覆灭。媒体这样报道了当时的情景:听到判决结果,昔日不可一世的“黑老大”许建强用手支撑在被告席的栏杆上,时而顿首,时而扭动肩膀,显得有些垂头丧气,林国钦则是一如既往面无表情,眼帘低垂……庭审刚刚结束,法院大门外,群众自发放起了鞭炮。
影响 平安阳江,“双抢”286天零报警
“黑恶势力被铲除,意味着影响社会治安深层次的问题获得解决。”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历打黑风暴之后的阳江,社会治安秩序井然,群众的治安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平安阳江”从口号变成现实,成为我市又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社会治安初步稳定后,我市开始谋划长治久安之策。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就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我市警方重点开展了打黑除恶以及打击“双抢”、非法传销、赌博、盗窃等多个专项行动,不定期地在主要区域或复杂区域设卡盘查,大力整治存在治安隐患的重点部位和行业,清查出租屋、旅店、废品收购点、二手货市场等,收缴无牌无证机动车,取缔“黑网吧”和“地下”电子游戏机室,促进社会治安局面持续好转。
全市公安机关还每年针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雷霆扫毒”“六大专项”“3+2”专项行动以及“飓风2016”“飓风2017”专项行动等,打击矛头直指涉黑恶、涉毒、涉赌、涉盗抢、涉诈骗和金融领域等多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重拳打击和铁腕整治“双管齐下”,使各类违法犯罪大幅下降。 2017年,全市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立“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13.6%,市区“双抢”案件286天零报警;立命案同比下降20%,现行命案破案率100%,全市社会治安平稳,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抓住整治治安问题的“牛鼻子”就是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我们将整个城区划分成五大警区,以治安岗亭为点、重点路段为线,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24小时全天候的立体化巡逻防控体系,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全力压减街头违法犯罪活动。”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把住主要出入口,犯罪分子一旦实施犯罪活动就很容易被“瓮中捉鳖”。目前,全市共有8个固定治安卡点投入使用,抽调警力成立卡点大队,24小时全天候轮班驻点对过往可疑车辆、人员及物资进行盘查。卡点民警还结合辖区案发情况,机动灵活设卡,加强与110、办案部门协作,开展布控、堵截和追缉等工作,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经过“平安阳江”四期工程建设,加上社会各类监控设施,目前全市已遍布3600多只“天眼”,形成了一张“视频监控防控网”,对重点区域、部位、场所、道路进行全天候治安防控,帮助警方对路面“双抢”、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实行精确打击,提升整体打防控效能。
防控体系的建立,使一度成为我市社会治安热点的“双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街面多发性侵财案件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全市“双抢”案件达到平均每天26.5宗,2007年至2010年平均每天接报警2.6宗,2010年上半年平均每天不到1宗。今年以来,全市接报“双抢”警情平均每天不到0.2起。
得天时地利之便,凭着优良的治安环境和政务环境,我市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呈现快马扬鞭稳步发展的态势。2009年,我市吸引外资增长20%,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上半年投资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名列全省第二位;“十二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12.4%,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9%,人均GDP2013年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2%。
■ 延伸
阳江近五年扫黑战绩
◎2011年9月1日,侦破省公安厅挂牌督办海陵区林某顶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
◎2012年6月26日,侦破海陵区陈某星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
◎2012年7月10日,侦破江城区黄某伟组织、领导、参与黑社会组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
◎2013年1月17日,侦破省公安厅挂牌督办阳西县陈某光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
◎2015年4月24日,侦破阳西县陈某取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